粤港澳大湾区吹响集结号

作者: 时间:2019-02-21 点击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昨天正式对外发布。规划共包括十一章内容,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到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根据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通过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实现五大战略定位,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约10万亿,粤港澳大湾区定位将辐射全球

根据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规划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五个战略定位,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说,这是一份世界级的城市群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意味着这里未来将对全球具有辐射作用。

张建平:这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规划是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未来中国在全球竞争当中创新的载体和平台。这里提出的定位,综合来看,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大湾区将会是对全球具有辐射力、带动力和吸引力的国际化大湾区。同时,这个大湾区也会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规划中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部研究员马庆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主要发挥枢纽和平台的作用。

马庆斌:比如说海外推介的问题,很明显香港和澳门在英语国家和葡语国家,有很多历史的积淀优势。还包括在金融、人民币的国际化、国际投资等方面,也将发挥作用。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上,金融能不能更好的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投资、管理和咨询,都非常重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

规划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作出安排,分两步走。提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在全面开放中发挥引领作用。

张建平: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说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也是市场化机制最完善的区域之一。这个区域在新的规划纲要指引下,将会变得更加国际化。其中,有两个步骤。到2022年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城市群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协同创新环境的优化;城市群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得以确立。从2022到2035年,就是要在每一个领域当中进一步朝着国际高水平、先进水平去迈进。

极点带动、优化提升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主打差异互补

此外,规划中还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中11个城市的不同定位,提出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中提出极点带动,优化提升中心城市等安排。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优势和特色不同,互补性定位利于整体发展。

张建平:规划纲要非常明确地指出不同城市在未来大湾区建设中的主要角色。香港依然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是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澳门的定位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葡语国家商贸合作的平台;广州定位为发挥国家的中心城市、发挥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引领作用;深圳是非常响亮的提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因此,这样的定位方向明确了之后,每一个领域中这些不同城市间,如何去沟通、协调、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才能做进一步细致的工作。

去年9月份,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形成。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11城来说,这种“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部研究员马庆斌提出,不仅是“轨道上”的衔接,对于以城市相互带动的区域发展来说,规则的衔接也尤为重要。

马庆斌:如果没有规则的衔接,那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这些要素流动就会存在障碍,市场就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我认为未来在投资、金融、法律、教育和医疗等领域,能够更多的提升市场化水平,各个城市之间相互衔接,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城市间相互协同,瞄准世界一流的治理体系,把城市的功能发挥出来,大湾区9+2的城市规划中,更好地衔接,更好发挥动力源和推动力作用。


Copyright © 广东药科大学教务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