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5日上午圆满完成各项议程闭幕。在今年的两会上,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学生减负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话题,粤港澳教育发展得到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蕴含不少“教育关键词”: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全国两会后,广东教育强省建设将如何破题?南方教育智库对话专家学者,凝聚大湾区教育智慧,为广东教育强省建设出谋划策。
焦点1大湾区教育发展促进粤港澳高校融合发展
7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教育界別联组会议上,委员们就“双一流”大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和幼师待遇低等热点话题发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现场回应并透露,正研究制定粤港澳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推动三地教育合作发展。
合作的大门越开越大,三地高等教育要如何动真格、深融合,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认为,教育发展与湾区建设关联度前所未有地密切,从以前零星自发的校际合作,到现在通过协同发展达到优势互补的目标。在大湾区持续建设下,希望未来教育通过融合发展建立命运共同体。
“湾区建设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大学。”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的教育和人才高地应是大规模、高精尖的教育强区。广东高校要发挥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汇聚的优势,从创新驱动、人才储备、技术支持、师生服务等方面为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去年,香港科技大学落子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首批398门课程并实行学分互认,54所广东高校对港澳学生敞开大门……三地高校深度合作成为新趋势。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理工学院原院长李向玉建议,在湾区组建新的研究院或国家实验室,合力破解世界级难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我们乐见在政府的协调下,三地教育资源“拧成一股绳”,差异化、国际化发展,形成有特色的大湾区教育集群。”
“香港高校与广东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能从全球吸纳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顶尖研究人才落户;而广东高校有完备的科技成果孵化基础和产业化条件。”香港教育学院协理副校长许声浪认为,在产学研方面,粤港澳大学能够优势互补,其融合发展有广阔空间。
焦点2减负
校外机构整治持续“回头看”
“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减负不获全胜,决不收手。”……12日,在今年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上,陈宝生“金句频出”,就校外培训治理、学生减负等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为了让“宝宝们”有健康成长的空间,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连续出台《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等文件。
2018年4月,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方案》,通过开展排查摸底、全面整改、督促检查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并要求于今年6月15日前完成专项督促和检查。
从现状看,广东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开展得雷厉风行,切实有效。以广州为例,至2018年底,广州共摸查校外培训机构8562家,其中1890家存在问题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整治完毕。通过出台培训机构《申请办理办学许可证操作指引》,广州已引导156家机构新取得办学许可证。
“在全国中小学生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平台上,包括各区教育局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校外培训机构的白名单。今后在常态化的管理中,如果还有机构违规经营,我们会让他们上黑名单。”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林洽生说。
林洽生表示,老师们应该转变思路,不应在布置作业时搞“题海战术”,而应在教师备课、作业设计、作业批改、教学分析这四方面多下功夫,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随着家长观念的转变,少儿编程、青少年生涯规划等多种多样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广东蓬勃发展起来。广州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卓越教育高级副总裁周贵说:“我们观察到,家长的观念已经在发生转变,他们倾向于让孩子选读体育、艺术类的素质教育课程。”
焦点3体制改革创新▶▷
搭建高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
“近年来,广东相继启动‘双高’‘双一流’建设,推动了全省高校人才储量、科研成果的增多。”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同时搭建高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养在深闺”的科研成果提供带领走向市场的“红娘”,进一步完善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转化比例进一步提高。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以多种形式成立技术成果转移服务机构,允许高校教师在岗或离岗创业,支持高校设立科研成果孵化基金。
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薇薇团队开发的广东道地中药材红珠胶囊成果与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对接,并以2000万元的价格实施成果转化,打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大范本”。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彻底打通专家入股通道,初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体系,学校在承担企业委托项目数和经费数、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居华南地区高校首位。
去年11月,刚刚建设4个月的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创新平台,一天内吸引了17个粤港两地的优质健康医药类研究项目集中“落户”。“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药科大学,学校要主动适应国家需求、服务地方需要,努力在实施“健康中国”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中担当作为。“广东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刘晟说。
“学校拟融合大湾区、大平台、大产业的优质资源,增办2至3个新型产业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马宏伟介绍,随着产教研的深度融合,东莞理工学院将创新“新工科”建设模式,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创、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模式,重点建设一批建设成效显著、育人能力卓著的全国标杆性现代产业学院。
焦点4高职院校▶▷今年新增在校生5万至7万人
今年全国“两会”上,职业教育与技能人才培养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广东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如何继续扩大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扩大高等职业招生规模?
2月底,《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以扩容为重点,着力增加优质职业教育资源。2019年,广东省财政对省属公办高职院校新增学位给予综合补助,确保高职院校在校生新增5万至7万人。到2021年,广东将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学位12万个以上,省属职业院校集团办学方案全面实施。
2018年底,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清远)首期工程主体封顶,将在今年9月迎接首批学生开学入驻。“清远职教城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我省高等教育扩容提质。”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蔡东说,“清远职教城距离广州校区70公里,交通便利,两校运行成本可控。”目前,该校清远校区占地800亩,计划今年秋季进驻首批4500名学生。
目前,我省已成立近70家职教集团,为广东省职业院校近200万名在校生提供服务。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院长李国年说:“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办学投入,以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为抓手,扩大企业实践教学改革试点范围,推进‘阶梯式、多平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吴少敏 马立敏 杜玮淦 陈芳庭 姚瑶
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3/17/content_7786595.htm